当前聚焦:邵志敏教授团队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新突破:总人群的ORR提升至29.8%
2023年3月27日,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团队开展的我国首个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伞型”临床试验,公布了终点分析结果。这意味着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精准诊疗方案获得更进一步的证据支撑,开创了该领域研究的全新模式。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
邵志敏教授表示,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类缺乏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HER2表达的乳腺癌,约占所有新发乳腺癌的10%-20%。这类乳腺癌患者容易出现内脏转移,复发风险更高,预后较差,素来被认为是“最毒、最凶险”的乳腺癌。
近年来,对三阴性乳腺癌的管理已逐步形成共识:这是一类特征庞杂的乳腺癌。能否将这类患者进一步细分?如何进行细分?细分后如何精准施治?这些问题成为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研究的焦点。
【资料图】
为突破上述难题,邵志敏教授领衔团队历时5年研究,绘制了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多组学图谱,提出了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证实基于“复旦分型”的精准治疗,有望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可能。
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和王中华教授团队开展了晚期三阴性乳腺癌FUTURE(未来)“伞形”研究。中期分析结果已在2020年发表于《细胞研究》杂志,初步论证了分子分型基础上精准治疗策略的有效性。但全部入组患者疗效怎样,预后如何,仍待完成入组后开展最终分析。
“复旦分型”标准是研究团队根据不同基因特征,通过4个临床常用免疫组化标志物(雄激素受体、CD8、FOXC1、DCLK1),将三阴性乳腺癌分为4个不同的亚型:免疫调节型(IM)、腔面雄激素受体型 (LAR)、基底样免疫抑制型 (BLIS)、间质型 (MES),这是国际上首个基于多组学分析系统提出的三阴性乳腺癌分类,为寻找到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靶点指明了新的方向。
在FUTURE(未来)研究的最终分析中,共纳入了141例经多线治疗失败的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以“复旦分型”为基础分别进入7个不同治疗臂(治疗组),并分别接受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其中,
①HER2阳性的LAR型(A臂):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
②HER2阴性的LAR型(B臂):雄激素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
③IM型(C臂):PD-1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治疗;
④BRCA1/2胚系突变阳性的BLIS型(D臂):PARP抑制剂联合治疗;
⑤BRCA1/2胚系突变阴性的BLIS型(E臂):抗VEGFR/VEGF靶向联合治疗;
⑥PI3K/AKT通路突变阴性的MES型(F臂):抗VEGFR靶向联合治疗;
⑦PI3K/AKT通路突变阳性的MES型(G臂):依维莫司联合白蛋白紫杉醇治疗。
王中华教授介绍,这些入组的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绝大部分在之前接受临床常见的六大类化疗药物治疗后发生进展、既往经历过中位3线的治疗,并伴有全身3处及以上的转移灶……这些情况往往意味着患者肿瘤负荷重、处于“无药可医”的状态。
FUTURE(未来)的终期研究结果为这些“无药可医”的患者带来希望。数据显示:入组患者,疾病控制率(DCR)达到48.2%。其中,A臂的ORR更是达到75%,免疫治疗的C臂ORR达到43.5%,远远超过此前客观缓解率(ORR)仅为5%-10%的治疗效果。
此外,相对于2020年发表的中期报告,本次研究数据首度报告了FUTURE研究的生存获益,患者总生存期(简称OS,指患者从进入研究到最后死亡的时间)达到10.7个月,无进展生存期(简称PFS,指肿瘤没有发生进展,没有出现肿瘤增长、转移或新发病灶等)相比于传统化疗也得到近一倍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部分患者入组前病情控制不佳、既往多线治疗后疾病复发,但在分型的精准治疗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入组后不仅肿瘤退缩明显,而且疾病稳定控制达一年半。这些疗效获益,也更加肯定了FUTURE(未来)研究的巨大优势。
王中华教授表示,FUTURE(未来)研究代表了三阴性乳腺癌精准诊疗“研究模式”和“治疗理念”的创新,为这些患者找到最适合的、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最终提升了疗效,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该临床试验平台还是一个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平台。医生可以根据药物的疗效、新药研发进展、患者的入组情况,动态调整治疗策略,不断优化治疗方案。今后,该研究团队还将持续开展三阴性乳腺癌FUTURE-SUPER、FUTURE 2.0以及腔面型乳腺癌精准治疗等系列研究,不断将乳腺癌的精准治疗推向到新阶段。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