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己之力”替川渝挡沙尘?凭什么是秦岭?_每日热议

2023-05-04 01:01:48 来源:旅行与美食攻略

你家的沙尘暴过去了吗?

最近北风推动沙尘大举南下,席卷了18个省市,让很多人第一次收到了“蒙古老铁送的礼物”。 连上海、杭州、武汉等南方城市也纷纷沦陷,南方人以前哪受过这种委屈?


(资料图)

上图:新疆喀什现沙尘暴天气,古城沙尘弥漫。

下图:沙尘暴下的南京新街口以及紫峰大厦区域。

供图/视觉中国

除了离蒙古路途遥远的华南F4,还有一个地方,正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刷着手机看热闹,那就是—— 川渝、陕南地区。

很多川渝人民将这份“岁月静好”归结为秦岭的功劳,开始纷纷感谢秦岭凭“一己之力”挡住南下沙尘。甚至要赦免它挡住冬天的气流光降温不下雪的罪了。

那么问题来了, 秦岭在挡风沙这件事上,到底出了多少力?

俯瞰秦岭云雾,才能感受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气魄。

摄影/闫世龙

以“一山之力”挡气流、定南北

从地理位置上看,秦岭确实成为了川渝的天然屏障。 秦岭主体位于陕西南部,而广义上的秦岭,西起甘肃,以迭山与昆仑山脉为界;向东探入河南,分为崤山、熊耳山、伏牛山三支;南部还有一小部分,由陕西延伸至湖北郧县,东西横贯1600多千米,绵亘于华夏腹地。

秦岭以南的陕南、川渝地区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更多“呼吸自由”。

制图/刘耘硕

从沙尘角度而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杨勤业认为: 此次沙尘主要来自蒙古国,由高空入境直接威胁华北。

这也解答了有些网友见到沙尘暴的困惑,我每天起早贪黑偷能量种的树呢?怎么没有起到拦截风沙的作用?因为由高空入境,沙尘暴从空中越过了三北防护林直接威胁华北,因此三北防护林阻挡作用有限, 从根本解决问题还需改善蒙古国的生态与环境。

在历史上,我国沙尘影响大多止于秦岭北坡海拔1200米上下,秦岭以南黄土分布很少。但每年沙尘强度不同,杨勤业介绍道:在强烈的年份,沙尘也曾翻越秦岭,这也是为什么四川大渡河和江苏南京仍然可以发现黄土分布的原因。

西安秦岭分水岭,位于长安区沣峪口。

摄影/李文博

综上而言,秦岭对川渝和陕南地区免于沙尘侵扰有保护作用是肯定的,但除了拦截沙尘,秦岭更是起着 “定义中国” 的作用。

对于 广东人 来说 ,南岭 以北,皆是北方;在 东北人 心里, 山海关 往南,就算南方。然而,放眼中国 960万平方千米 的广袤大地,只有秦岭能够成为 14亿 中国人共同的“标准参照物”。

在地理学家眼中, 秦岭 是 长江流域 和 黄河流域 的分水岭。它与它的延长线 淮河 ,缀连成 中国东部的南北分界线 (带) ,全国“南米北面”、“南涝北旱”的差异皆出于此。

秦岭-淮河区域集体供暖形势图。

制图/F50BB

在气象学家眼中,这条线又与 年降水800mm等降水量线、一月份0度等温线、湿润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大致重合。秦岭时常会以“一山之力”,阻挡住北上暖湿气流与南下冷空气的步伐。

甚至连野生动物也不例外,动物学家以秦岭为界线之一,划分出动物区系的 “古北界” 与 “东洋界” 。南北方动植物在秦岭交融、荟萃, 羚牛 和 大熊猫 能在不同海拔高度各自安居。

而对于芸芸众生而言,更为直观的则是 南北方集体供暖区 的划分——与淮河流域的“供暖混战”不同,秦岭以北的 关中平原 有集体供暖,南部的 汉中、安康 和 商洛 则靠“四季如春”的气候过冬。

无论南北, 秦岭,是14亿中国人共同的“中央山脉”。

以“一山之势”造江河

如果以秦岭为轴,周边的地理环境仿佛存在某种 “对称性” ——

陕西省辖域内秦岭位置示意图。

制图/F50BB

中华文明的两大母亲河, 黄河 与 长江 ,一北一南浩荡东去;它们各自最大的支流、同样发源于秦岭的 渭河 与 汉江 ,一北一南奔涌而出;两条河先后孕育出两大“天府之国”, 关中平原 与 四川盆地 ,一北一南遥遥对立。

汉江安康段。

摄影/邵向东

甚至秦岭的山体本身也有 “南北差异” ——秦岭群峰连绵、峰峦叠嶂,其间分布着山间台地;北坡千崖竞秀、壁立千仞,因而 翠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华山 等一众名山多位于北坡,俯瞰着关中平原。

西岳华山。

摄影/张永锋

秦岭的主峰 太白山 ,也是 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中国大陆的第一高峰 ,其最高点拔仙台海拔 3767米 ,李白的《蜀道难》中称之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事实上峨眉山顶海拔3099米,秦岭完全可以“横绝”) 。

从上至下:云雾太白山、太白山拔仙台、大爷海、二爷海与三爷海。

图1摄影/李文博、图2、3摄影/张应斌,图4/视觉中国

拔仙台附近的 大爷海 ,是第四纪冰川运动留下的 冰斗湖 ,海拔 3650米 ,为我国大陆东部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 玉皇池 则是目前太白山湖面最大 (26767平方米) 的冰蚀湖,湖前残存着一段 终碛堤 ,向人们昭示着: 最后一次的冰川运动至此戛然而止 。

秦岭北侧“异军突起”的 骊山 ,从地质学意义上讲,则是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时秦岭抬升的产生的山体断块。这座“北构而西折”的山,如同大地断裂的伤口,其中汩汩流淌而出带有温度的水,造就了后世杨贵妃“温泉水滑洗凝脂”的 华清池 。

骊山盘山公路。

摄影/一佳one

除了高山湖泊与骊山温泉,更多的水源则流向山脚,哺育着南北两侧的广袤平原。

秦岭以北 水流湍急,山间发育的水系从“秦岭七十二峪”冲出群山,在平原上汇集成流—— 沣河、涝河、潏河、滈河、浐河、灞河、泾河 纵横交错,最终一同注入 渭河 ,浩荡东去,形成了 “八水绕长安” 的格局。

南部的 汉江 则支流众多,由于南坡年降水量高于北坡,且植被茂密利于涵养水源,汉江的径流量远高于渭河,最后一路东去注入 丹江口水库 ,成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的主要水源,让秦岭之水“兼济天下”。

南阳淅川县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中上游,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

摄影/陈江波

依靠秦岭水源的哺育, 关中平原 率先成为 “天府之国” 。早在 6000多年前 ,生活在浐河与灞河冲积而成的 浐灞三角洲 的 半坡人 ,就在这里种植了关中平原上最早的 粟 和 油菜 ;而与半坡人不谋而合的是,生活在 西秦岭 (主要在今甘肃天水) 的 大地湾人 ,也在距今 8000年 以前,开始以 黍 为辅助食物了。

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

供图/视觉中国

另一边的 四川盆地 ,则依靠秦岭山系的阻隔,屏蔽了北方频频南下的寒流。根据气象学家 林之光 的说法:

“在冬季,每当来自北方的强冷空气把霜冻区一直推进到位于热带南海之滨的广东时,由于秦岭的屏蔽,远在广东之北800多公里的四川盆地竟可以无霜无冻。秦岭,让四川成为了一个比南方更南方的大暖盆。”

因而秦岭的意义远不止划分南北,它是遍地风光的 “名山俱乐部” ,滋养万物的 “中央水塔” ,更是两大 “天府之国” 的缔造者,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几个王朝,纷纷在此登场。

西安长安区秦岭雪后美景,如雪域高原。

供图/视觉中国

以“一山之险”育大国

很少有一条山脉, 如同秦岭一样与中国人的命运紧密相连。

古老的地理学认为,中国大陆众多山脉的根是 昆仑山 ,因此在先秦时代,支脉众多、绵亘千里的秦岭曾一度被称为 “昆仑” ;后来,因为秦岭矗立在周、秦 都城之南 ,所以又被称作 终南山 ,或者 南山 。

西安地形示意图,终南山正位于古都之南。

制图/F50BB

来自黄土高原的 周人 ,最先在秦岭之下、渭水之畔的岐山 (今宝鸡岐山县) 一带落脚,而后又迁都 丰、镐二京 。他们用 “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出自《诗经·小雅·天保》) 来祝福君王——今天我们庆生时用的 “寿比南山” 便来源于此,其中的“南山”指的正是城市不远处的 终南山 。

此后,依托着秦岭“天下之大阻”的险要地势,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王朝——秦与汉在秦岭南北相继崛起。

终南山南五台。

供图/视觉中国

公元前221年,占据 秦岭北麓、渭河流域 的秦国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在这个大一统王朝的背后,站着秦岭庞大而绵长的身躯——

一方面,它以略带弧形的走势将富饶的 关中平原 揽入怀抱,将其打造成 被山带河 、安全稳固的“四塞之地”,使得这片土地易守难攻,让人高枕无忧;另一方面,秦岭另一侧的 成都平原 ,在秦人的开发之下成为“第二粮仓”。关中平原的 小麦 ,加上成都平原的 稻谷、果蔬 ,源源不断地充实着秦人的仓禀,为其提供了后勤保障。

嘉陵江上游的重要支流西汉水,此地被称为秦人的发祥地,

相传“六出祁山”的故事也发生在西汉水流域。

摄影/冉创昌

如果说秦人依靠的是秦岭的“阻”,那么在 秦岭南麓、汉江流域 发家的汉中王 刘邦 ,则擅长利用秦岭的“通”——

公元前207年 ,和项羽结盟推翻秦王朝的刘邦,攻克武关,沿 秦楚古道 乘势北上,从蓝田翻过秦岭,率先攻入咸阳,占领了先机;此后又在楚汉争霸中,假装重修 褒斜道 ,背地里从 陈仓道 奇袭项羽,夺回关中,在秦岭古道间玩了一手避虚就实、声东击西的经典打法。

列车穿行在“新蜀道”宝成铁路秦岭段。

摄影/王璐

此后,这些打通秦、蜀二地之间的古道——由关中通往汉中的 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傥骆道 ;由汉中通往四川的 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 以及甘肃陇南到四川绵阳的 阴平道 等,成为了战时南北方争夺的焦点。光是三国时期,就有 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镇守剑门、赵云兵发斜谷…… 每条几乎都硝烟四起。

古蜀道分布示意图。

制图/F50BB

然而不论秦岭南北经历多少战火的洗礼,这条遮天蔽日的巨大山脉,始终是 隐逸者、修行者们 的乐土。

在秦岭脚下,佛教开始中国化。圭峰山北麓的 草堂寺 ,规模不大却是佛教 三论宗 的祖庭,后秦时期的高僧 鸠摩罗什 ,曾在此翻译经文、弘扬佛法;终南山间的 古观音禅寺 ,则以一棵据传为唐太宗亲手所植的千年银杏树闻名,每至秋日,庭院中遍地金黄。

终南山千年古刹之一,古观音禅寺与修行僧人。

摄影/一佳one

这里同样是 “天下道林张本之地” 。相传当年 老子 出函谷关,受尹喜之邀在终南山北麓的楼观台驻足,留下《道德经》洋洋千言;而终南山,也成为了长安城内儒生们的一条退路——“兼济天下”不成,就去终南山隐居修道“独善其身”,甚至能达到以退为进的效果,在山里被皇帝们点名,继而入朝为官,是为 “终南捷径” 。

至今,终南山上传说仍然住着许多隐士,过着遗世独立的生活。

楼观台老子像。

摄影/一佳one

“试登秦岭望秦川” ,对于见惯岁月沧桑的秦岭来说,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就像是发生在其山脚下、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样。

以“一山之灵”养万物

秦岭,是一座极为立体而生动的山脉——它不仅 横贯东西、划分南北 ,在垂直方向上也随着海拔高度变化,展现出丰富的 层次感 。

以 太白山 为例,海拔 3200米以上 的高山草甸区犹如“冷酷仙境”——山体多陡峭岩壁,气候寒冷,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有积雪,秦岭的高山湖泊 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 以及 玉皇池 都坐落于此,更有秦岭四宝中的 羚牛 ,以及 金雕 等耐寒动物在此出没。

陕西汉中,秦岭四宝的羚牛与金丝猴。

供图/视觉中国

海拔 700米-3000米 处的针阔叶混交林区则是多数动物的天堂,此处特有的 “国宝” —— 大熊猫秦岭亚种 ,在山体中部的 秦岭箭竹林 和 巴山木竹林 下过着“有吃有喝有娃抱”的富足生活;对环境挑剔的 川金丝猴 家庭也钟爱于此。

陕西汉中,秦岭四宝的大熊猫与朱鹮。

上图摄影/康辉,下图供图/视觉中国

到海拔 700米以下 的丘陵平原区已然“贴近红尘”,南坡会出现 棕榈、芭蕉 等具有亚热带气候特征的植物,在秦岭被重新发现的珍稀候鸟 朱鹮 ,则位于南北两侧的湿地栖息。

再往下,城市边郊的农田开始映入眼帘。秦岭以南多 茶园、橘园、稻田 ,成片明媚动人的 油菜花海 显现于陕南的 汉中、安康 等城市,汉江之上小舟荡漾、渔民撒网,仿佛来到了江南水乡。

汉中勉县,汉中仙毫的主要产地。

摄影/张永锋

一到秦岭北部,农作物则以 苹果、小麦、枣子、柿子 为主,农田土壤肥沃、河渠纵横,从盛夏一直到秋季, 玉米 都遍布关中大地,入目尽是一派北国风光。

上图:陕西富平县晾晒柿子的人家。摄影/一佳one

下图:秦岭腹地晾晒玉米的农家。 供图/视觉中国

尽管对于人类而言,借助 终南山隧道 ,穿越秦岭的时间已经缩短至十几分钟;搭上 西成高铁 ,从西安至成都也不过3个小时——蜀道不再“难于上青天”,越过南北的界限也已然不成问题。

宝成铁路-西成高铁路线图。

制图/F50BB

但秦岭对于南北的划分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有着 对于“南方人”、“北方人”身份认同感的塑造 ,小到 “南吃米北吃面” 的饮食习惯,大到 “南婉约北豪放” 的地域性格,都从这座“父亲山”中向南北衍生开去。

秦岭为什么能定义中国? 它崛起于中国的中心地带,以一己之力 划分南北 ;它是汉江与渭河的发源地,处处盛产 名山大川 ;它孕育了中华民族最辉煌璀璨的朝代 周、秦、汉、唐 ;它还滋养生灵万物,成为了14亿中国人的 “中央国家公园” 。

陕西安康秦岭腹地,即将成熟的稻田。

标签: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