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六一儿童节,你是否注意到了上海“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这些改变? 每日快报
对于上海来说,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有着不一样的含义。2022年9月,《上海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发布,首次提出通过政策、服务、保障、空间和环境5方面的举措,到2025年基本建成儿童友好、人人友好的幸福活力之城的总体目标。
【资料图】
今年儿童节是《实施方案》开始落地的第一个儿童节。当下,上海的城市建设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儿童友好”的理念渗透到了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从顶层设计到制度创新,从服务优化到空间改造,上海正在探索儿童友好社区城市一城区一社区的打造机制,开拓一条与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相匹配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新路径。
顶层设计:从儿童视角出发
在2022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概念首次出现。儿童友好容易理解,但儿童友好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
儿童友好城市这个概念于1996年联合国第二届人类居住会议上提出。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解释,儿童友好型城市需要给予儿童参与决策的权力,同时要将儿童的安全需求和发展需求纳入城市规划更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当中。
城市规划一直强调“以人为中心”,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就是人民城市建设的一个最佳实践。目前,上海对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已初步完成。2022年初,上海组织学校、街镇、儿童参与组织等多方开展了对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调研,收集了2.8万份儿童需求问卷调查,同时组织了多场专家座谈和专题研究,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等做法,最后形成《上海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在《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更多的细则相继公布。今年1月,《浦东新区儿童友好城区规划导则》正式发布,成为国内首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领域的城区层面规划导则。儿童友好社区、城市建设也相继被写入新修订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草案)》。在公共服务、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儿童友好的理念在逐渐渗透深化,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立法和机制保障正在逐渐完善。
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
公共空间的改造是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突破口。上海创建儿童友好空间起步较早,在滨江步道或公园中大多都能看到专为儿童开设的设施或标语。
在徐汇滨江,儿童游乐设施场地如滑板广场、攀爬墙,一年四季都是人气最高的活动场所。去年底,徐汇滨江在原有跑道公园内新增“活力谷”篮球乐园,为儿童开设更多专业运动的空间,还沿江布局了很多公共卫生间、第三卫生间、母婴室、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从更加基层的视角来看,本市推进街镇儿童服务中心、居村儿童之家的“一中心多站点”建设。在浦东花木街道,街道妇女儿童家庭活动中心就是“一中心多站点”的“中心”,辐射周围6个社区管理中心和59个居委会儿童之家。2022年,活动中心完成了适儿化运动改造,今年花木街道计划再开展13个点位的集中改造,在整个街道规划了未来138个可适儿化运动改造的点位。
“儿童友好空间不是改个墙面颜色、贴些安全标语这么简单,要从深层次植入儿童友好理念,要有能承接儿童友好服务的项目。”花木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活动中心专攻儿童服务精品项目研发,整合专业科研院所和市场优秀资源力量,培育推出儿童健康、运动、发展及特殊需求等各类儿童服务项目50多个,通过入居委、入学校、入社会课程包等方式,开设了300余场课程和活动,服务社区儿童超过20万人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区儿童服务联动方案。
服务体系: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在2023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十大项目中,两大项都与儿童直接相关,分别是“开设500个小学生爱心暑托班;新增2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和3200个社区托育托额”和“完成200座环卫公厕适老化适幼化改造”。
以解决市民急难愁盼的儿童养育需求为指引,上海通过政府牵头正在构建针对儿童友好的社会服务体系。尤其自今年1月1日《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正式实施后,幼儿托育引起广泛关注,公办幼儿园开设托班、社区嵌入托育“宝宝屋”进程加速。
比如普陀区长寿街道,该社区的“宝宝屋”大约有100平方米,配备有阅读架、娃娃家、运动区、美工区、音乐墙、沙盘区、触摸墙等等孩子喜欢的活动设施,同时配备有2名持有育婴员、保育师专业资质的托育老师,为家长全天带娃提供了喘息式休息的机会。这家“宝宝屋”4月份的时候刚刚由长寿街道的社区活动室改造而成,现在已经积累了不小的人气。
上海市教委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有近60%的幼儿园开设了托班。同时,考虑到低龄幼儿家庭的临时照护需求,目前已建设了32个社区“宝宝屋”,提供近3000个托额。
资料来源:上观新闻
编辑:陶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海发展改革”
上观号作者:上海发展改革
标签: